雖然印刷業已經告別了活字印刷,但我們還是來看看活字印刷在中國的歷史吧。
我國宋代以前使用的印刷技術都是雕刻印刷。將原稿粘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在木板上刻上正字,然後在板上塗墨並鋪展。印刷紙,然後將紙擡起①包裝印刷廠,成為印刷品。雕刻印刷♀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技術。
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與他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用膠刻,燒成陶泥活字,每個字有幾個活字,如字,做了二十多個活字。活字排在兩塊鐵板上,填入一頁。兩種排版同時使用,當印一張時,交替使用一種類型。如□ 果停止印刷兩份或三份,打字方法並不容易,比如印刷幾十份以上,活字非常快。”
但客觀地說,在清朝之前中國印刷,活字印刷█在中國並不流行,因為它需要龐大的字庫。活字印刷進入西方後,只需要26個英文或其他西文字母,堪稱寶物,並不斷改進和發←展。
1839 年,英國倫敦傳教士協◣會的傳教士將馬六甲英華書院及其印刷廠的中文活字印刷╳機搬到了香港。香港第一家中文報紙《下來觀真》開始活字印刷。俄羅斯沙◤王、法國巴黎學院、新加坡政府的禦用▽大臣。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臺、清朝宰相衙門都先後購買了英華書院鑄造的中國活字或全套活字青銅模具。這是△現代中國活字印刷的開端。 1874年中國印刷,王濤創辦的《循環日報》是世●界上華人獨資的中文日報,采用西式中文字體。
此後,直至其死亡,字體印刷的基本流程並沒有太大變化:鑄造、排序——如果字庫中沒有字,則單獨雕刻、排版、上機、裁切、並綁定。這套程序費時費力≡,效率低下。 1970年代,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本書的平均出版周期為500天,主要是印刷占用了大量時間。